平面视野计是一种用于检查视野范围的医疗设备,通过检测患者对光点的感知能力评估视野缺损情况。操作需由专业人员进行,包括设备校准、患者定位、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四个步骤。
1. 设备校准
使用前需确保平面视野计处于水平状态,屏幕亮度均匀。检查背景光源是否稳定,通常选择白色或灰色背景。测试光点直径一般为1-10mm,亮度可调节。校准过程中需确认设备与患者眼睛的距离符合标准,通常为30-40厘米。
2. 患者准备
患者取坐位,下颌固定在支架上,确保测试眼正对屏幕中心。非测试眼需完全遮盖,避免干扰。向患者说明测试要求:当发现光点出现时立即按下应答按钮。测试前让患者适应环境光线3-5分钟,避免瞳孔大小变化影响结果。
3. 测试执行
从屏幕中心开始呈现光点,逐渐向外周移动。测试点分布应包括中心30度范围,重点检查生理盲点区域。每个测试点呈现时间控制在0.5-1秒,间隔时间随机变化。测试过程中记录患者反应时间和遗漏点,必要时重复可疑区域。
4. 结果解读
正常视野呈椭圆形,鼻侧略窄。异常表现包括暗点、视野缩窄或偏盲。青光眼患者常见鼻侧阶梯状缺损,视神经炎多表现为中心暗点。将结果与标准视野图对比,计算缺损面积和深度。发现异常需结合眼底检查、眼压测量等进一步确诊。
规范的平面视野计检查能早期发现青光眼、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。检查结果应保存电子档案便于随访对比,对于可疑病例建议每3-6个月复查。操作时注意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患者疲劳影响测试准确性,复杂病例可结合自动视野计进行验证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眼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