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出生的婴儿鼻塞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或轻微感染导致,需先排除鼻腔异物,保持环境湿润,必要时就医。处理方法包括温湿敷、生理盐水滴鼻、调整睡姿。
1. 生理性鼻塞常见于新生儿,鼻腔狭窄且黏膜敏感,冷空气或干燥环境易引发肿胀。用棉签蘸温水清洁外鼻道,避免棉絮残留。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%-60%,使用加湿器或晾挂湿毛巾。
2. 轻微感染时鼻腔分泌物增多,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。将婴儿侧卧,每侧鼻孔滴1-2滴,5分钟后用吸鼻器轻柔吸出。吸鼻器使用前需沸水消毒,操作时注意不要深入鼻孔超过0.5厘米。
3. 哺乳姿势影响呼吸通畅,喂奶时抬高头部15-30度。睡眠时采用侧卧位,用小毛巾卷支撑背部防止翻身。避免包裹过厚衣物,过热会加重黏膜充血。
4. 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:持续鼻塞超过3天、伴随发热或呼吸急促、出现拒奶或嘴唇发绀。这类症状可能提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,需耳鼻喉科专科检查。
5. 预防措施包括每日2次鼻腔检查,哺乳后清洁口鼻周围奶渍。冬季外出时用纱布遮挡口鼻,避免冷风直吹。家庭成员感冒时需戴口罩护理,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。
新生儿鼻塞多数属于过渡期现象,但需警惕病理性因素。保持环境清洁湿润是基础,操作护理动作务必轻柔。若自行处理24小时无改善或出现伴随症状,应及时儿科就诊评估呼吸道状况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呼吸内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