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流脓水多由中耳炎或外耳道感染引起,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、清洁护理或手术治疗。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、耳道损伤或湿疹,及时处理可避免听力损伤。
1. 细菌感染是耳朵流脓最常见原因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,致病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。铜绿假单胞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会导致耳道分泌物增多,形成黄绿色脓液。这种情况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,配合口服头孢类抗生素,疗程通常7-10天。
2. 外耳道损伤可能引发感染流脓。掏耳时使用尖锐物品划伤耳道皮肤,或游泳后耳道积水未及时清理,都易造成细菌滋生。表现为局部红肿、压痛伴稀薄脓液。建议用医用棉签蘸取双氧水轻柔清洁,再涂抹莫匹罗星软膏。避免两周内耳道进水,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。
3. 外耳道湿疹也会导致渗出性分泌物。过敏体质人群接触染发剂、洗发水等化学物质后,耳道出现红斑、水疱,破溃后流出清亮或淡黄色液体。需停用致敏产品,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,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。保持耳道干燥,避免抓挠。
4. 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需警惕。长期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可能提示鼓膜穿孔,脓液常呈粘稠状带异味。需进行耳内镜检查,确诊后可能需鼓室成形术。术前需用硼酸酒精溶液每日冲洗,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修复。
耳朵流脓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、眩晕需立即就诊。日常避免用力擤鼻,感冒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。戒除掏耳习惯,游泳后倾斜头部单脚跳排出积水。正确护理多数耳部感染可在两周内痊愈,延误治疗可能影响听力功能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耳鼻喉科